葡萄球菌属(Staphylococcus)是化脓性细菌中最常见的一群革兰式阳性球菌,常堆积成葡萄串状。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人和动物的皮肤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。大部分是不致病的腐生菌。医务人员的带菌率可高达70%以上,且多为耐药菌株,是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源。其中致病性较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(S.aureus)能引起多种组织器官的化脓性验证,部分菌株可引起食物中毒、烫伤样皮肤综合征、毒性休克综合征等疾病。此外,葡球菌属因为营养要求较低,是食品中极为常见的菌属,可分解食品中的糖类并产生色素。[1]参见食源性疾病、食品中的常见污染物目录
生物学性状
形态
直径0.5-1.0μm,球形或略呈椭圆形,G+细菌
无芽胞、无鞭毛,体外一般不形成荚膜,青霉素下可形成L型细菌。
培养与生化
- 兼性厌氧或需氧菌
- 营养要求不高
- 耐盐性强,可在含氯化钠10%-15%的培养基中生长
- 基础培养基培养,可生成d=1-3mm的不透明光滑型菌落,菌落因菌株不同而出现金黄色、白色或柠檬色等脂溶性色素。
- 血平板培养,金葡菌可引发β溶血
- 多数菌株可以分解葡萄糖、麦芽糖、蔗糖和甘露醇
- 产酸不产气
- 触酶试验阳性
抗原结构
- 葡萄球菌A蛋白(SPA):90%金葡菌细胞壁上存在的,具有属特异性的单链多肽。可与人和动物的IgG1、G2、G4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,从而干扰吞噬细胞的调理吞噬作用。[2]SPA和IgG的结合产物具有促进细胞分裂、介导超敏反应、损伤血小板等作用。[2]
- 多糖抗原:细胞壁上的含磷多聚物,分群特异性。
抵抗力
- 抵抗力强于其他无芽胞细菌
致病性
金黄色葡萄球菌磷壁酸介导黏附、荚膜抗吞噬作用及产生多种毒素和酶类,故其毒力最强。表皮葡萄球菌一般不致病,在特殊情况下可成为机会致病菌。
凝固酶
- 凝固酶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。凝固酶有两种:一种是分泌至菌体外的游离凝固酶,被血浆中的凝固酶反应因子激活而至血浆凝固,采用试管法检测,血浆凝固呈胶冻状为阳性;另一种结合于菌体表面的结合凝固酶,能与纤维蛋白原结合,使纤维蛋白原变成固态的纤维蛋白而致细菌凝聚,可用玻片法测定,细菌凝集呈颗粒状为阳性。凝固酶与葡萄球菌的毒力关系密切,凝固酶阳性株进入机体后,使周围血液或血浆中的纤维蛋白等沉积于菌体表面,阻碍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或胞内消化作用,也能保护细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。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易于局限化和形成血栓,也与凝固酶的生成有关。
葡萄球菌溶血素
- 有α、β、γ、δ四种溶血素,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α[3]
- α对多种哺乳动物引发溶血
- α还对白细胞、血小板、肝细胞、成纤维细胞具有毒作用
- β可水解细胞膜磷脂损伤细胞
- γ溶血素具有去污剂样作用
- δ溶血素类似杀白细胞素
杀白细胞素
杀白细胞素(Panton-Valentine,PV)
肠毒素
约1/3临床分离的金葡菌可产生的一组蛋白质,耐100℃30min,可抗消化系统的蛋白酶水解。摄入含肠毒素的食物后,毒素刺激呕吐中枢从而引起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。(食用热透但隔夜的食物,顽固性呕吐,无腹泻症状)请求来源
表皮剥脱毒素
引起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(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,SSSS),又称剥脱性皮炎。[4][5]
表皮剥脱毒素,又称表皮溶解毒素(epidemolytic toxin),两个血清型,能裂解细胞间桥小体,导致粒层角质细胞分离,引起SSSS综合征。[3]
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-1
其他酶类
所致疾病
- 侵袭性疾病
- 引起组织的化脓性炎症,包括局部组织(疖、痈、毛囊炎、蜂窝织炎、化脓感染等)
- 内脏感染(气管炎、肺炎、心包炎等)
- 全身性感染(败血症、脓毒血症)
- 毒素性疾病
- 食物中毒
-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(SSSS)
- 毒性休克综合征(TSS),由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-1(TSST-1)引起
免疫性
人体有一定天然免疫力,皮肤破损或免疫力低下时感染,患病恢复后获得的免疫力难以防止再次感染。
微生物学检查法
- 标本
- 涂片染色镜检
- 分离培养和鉴定
- 肠毒素检查(ELISA方法)
防治原则
参考文献
- ↑ 孙长颢.营养与食品卫生学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4.306
- ↑ 2.0 2.1 罗恩杰.病原生物学(第四版)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11.58
- ↑ 3.0 3.1 罗恩杰.病原生物学(第四版)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11.59
- ↑ 新生儿疑被保温箱烤死 医生:保温箱最高仅37℃新浪新闻,讨厌这种标题党
- ↑ 这不是烫伤,这是4S综合征烫伤性皮肤综合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