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自营养与食品卫生百科
2016年8月3日 (三) 21:48Cdorey讨论 | 贡献的版本

(差异) ←上一版本 | 最后版本 (差异) | 下一版本→ (差异)
跳转至: 导航搜索

铁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一种,总量为4~5克。体内铁60%~75%存在于血红蛋白中,3%在肌红蛋白,1%为含铁酶类。以上铁存在形式又称之为功能性铁。其余25%为贮存铁。

生理作用

  1. 参与体内氧的运送和组织呼吸过程
  2. 维持正常的造血功能
  3. 参与其他重要功能
  • 免疫功能
  • 肝脏解毒
  • VA转化、胶原合成
  • 抗脂质过氧化

吸收与代谢

食物中铁的来源非常广泛,主要包括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两类。植物性食物中铁吸收率较动物性食物(除蛋类)为低。铁在食物中主要以三价铁(非血色素铁)形式存在,少数食物中为还原铁(血色素铁)形式。非血色素铁在体内吸收过程受膳食因素的影响,如粮谷和蔬菜中的植酸盐、草酸盐以及存在于茶叶及咖啡中多酚类物质等均可影响铁的吸收。此外,无机锌与无机铁之间有较强的竞争作用,互有干扰吸收作用。但维生素C、某些单糖、有机酸以及动物肉类有促进非血色素铁吸收的作用。核黄素对铁的吸收、转运与储存均有良好影响。

  • 血红素铁:动物性食品(如鱼、肉、动物内脏);Fe2+与原卟啉结合;吸收率为15%~25%。
  • 非血红素铁:植物性食品;Fe3+与蛋白质、氨基酸和其他有机酸络合;分开后,需还原为亚铁离子;吸收率约为3%。
  • 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当体内缺铁时,铁损耗可分三个阶段,即铁减少期、红细胞生成缺铁期和缺铁性贫血期。铁缺乏对人体的影响:工作效率降低、学习能力下降、冷漠呆板;儿童表现为易烦躁,抗感染能力下降。

影响人体铁吸收的因素

促进因素

  1. 氨基酸(胱氨酸、赖氨酸、组氨酸)。
  2. 有机酸(柠檬酸、乳酸、丙酮酸、琥珀酸)。
  3. 单糖(乳糖、葡萄糖、果糖、蔗糖等)。
  4. Vitamin C,使Fe3+还原为Fe2+ 。
  5. 肉因子(meat factor)或肉鱼禽因子(MFP factor)。

抑制因素

  1. 植酸盐、草酸盐、磷酸盐、碳酸盐(粮谷、蔬菜)。
  2. 多酚类物质,如鞣酸(茶叶、咖啡)。
  3. 胃酸缺乏或过多服用抗酸药物。
  • 影响铁吸收的生理因素
  1. 储存量多,需要量少,铁吸收率低。
  2. 储存量少,需要量多,铁吸收率高。

铁缺乏

膳食铁摄入不足可导致铁缺乏缺铁性贫血

  • 铁缺乏进程
  • 铁减少期(iron deficiency store,IDS)储存铁减少,血清铁蛋白浓度下降,无临床症状。
  • 红细胞生成缺铁期(iron deficient erythropoiesis,IDE)血清铁下降->运铁蛋白饱和度下降->游离原卟啉浓度上升�->血红蛋白浓度不变
  • 缺铁性贫血期(iron deficient anemia,IDA)血红蛋白浓度下降、红细胞比积下降

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

  • 城市人口:男性10.6%,女性17.0%
  • 农村人口:男性12.9%,女性18.8%
  • 患病率最高人群为城乡2岁以内婴儿(24.2%)。
  • 2002年辽宁省营养调查结果:
  • 城市人口:男性 6.2%,女性15.1%
  • 农村人口:男性10.5%,女性15.4%
  • 高危人群:2岁以内婴儿、60岁以上老年人、生育期妇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