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:食物成分表

来自营养与食品卫生百科
(重定向自食物成分表
跳转至: 导航搜索

友情提示:食物成分表数据来自《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》第二册(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编著,杨月欣 主编);未取得原作者及版权所有人书面授权前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或再版、二次发行。本网站知识共享署名-相同方式分享授权模式不适用于食物成分表分类下任何页面,请勿直接套用。

目录[编辑]

食物类编码 食物类名称 食物条数 亚类编码 亚类名称
01 谷类及制品 29
1 小麦
2 稻米
3 玉米
4 大麦
5 小米
9 其他
02 薯类、淀粉及制品 11
1 薯类
2 淀粉类
03 干豆类及制品 17
1 大豆
2 绿豆
3 赤豆
4 芸豆
5 蚕豆
9 其他
04 蔬菜类及制品 82
1 根菜类
2 鲜豆菜及豆苗类
3 茄果、瓜菜类
4 葱蒜类
5 嫩茎、叶、花菜类
6 水生蔬菜类
7 薯芋类
8 野生蔬菜类
05 菌藻类 31
1 菌类
2 藻类
06 水果类及制品 24
1 仁果类
2 核果类
3 浆果类
4 柑橘类
5 热带、亚热带水果
6 瓜果类
07 坚果、种子类 22
1 树坚果
2 种子
08 畜肉类及制品 59
1
2
3
4
5
9 其他
09 禽肉类及制品 15
1
2
3
4 火鸡
9 其他
10 乳类及制品 47
1 液态乳
2 奶粉
3 酸奶
4 奶酪
5 奶油
9 其他
11 蛋类及制品 10
1 鸡蛋
2 鸭蛋
3 鹅蛋
4 鹌鹑蛋
12 鱼虾蟹贝类 44
1
2
3
4
9 其他
13 婴幼儿食品 58
1 婴幼儿配方粉
2 婴幼儿断奶期辅助食品
3 婴幼儿补充食品
14 小吃、甜饼 13
1 小吃
2 蛋糕、甜点
15 速食食品 115
1 快餐食品
2 方便食品
3 休闲食品
16 饮料类 63
1 碳酸饮料
2 果汁及果汁饮料
3 蔬菜汁饮料
4 含乳饮料
5 植物蛋白饮料
6 茶叶及茶饮料
7 固体饮料
8 冰激凌、棒冰类
9 其他
17 含酒精饮料 32
1 发酵酒
2 蒸馏酒
3 露酒(配制酒)
18 糖、果脯和蜜饯、蜂蜜 31
1
2 糖果
3 果脯和蜜饯
4 蜂蜜
19 油脂类 9
1 动物油脂
2 植物油
20 调味品类 33
1 酱油
2
3
4 腐乳
5 咸菜类
6 香辛料
7 盐、味精及其他
21 其他 12 -


使用说明[编辑]

符号及缩写说明[编辑]

数据表达中所涉及的符号、标注及其意义说明如下:

符号 意义
—— 未检测:理论上食物中应该存在一定量的该种成分,但未实际检测
Tr 微量:低于目前应用的检测方法的检出限或未检出
(0) 估计零值:理论上估计不存在该种营养素,未实际检测
() 估计数值:参照相同或相似食物的给出值,未实际检测
un 不能计算
□□a 中性洗涤剂法测定不溶性纤维
□□b 粗纤维测定法测定不溶性纤维
□□c 无原始数据,通过换算系数4.184进行能量值换算而得

食品分类、名称及编码[编辑]

食物类编码 食物类名称 食物条数 亚类编码 亚类名称
01 谷类及制品 29
1 小麦
2 稻米
3 玉米
4 大麦
5 小米
9 其他
02 薯类、淀粉及制品 11
1 薯类
2 淀粉类
03 干豆类及制品 17
1 大豆
2 绿豆
3 赤豆
4 芸豆
5 蚕豆
9 其他
04 蔬菜类及制品 82
1 根菜类
2 鲜豆菜及豆苗类
3 茄果、瓜菜类
4 葱蒜类
5 嫩茎、叶、花菜类
6 水生蔬菜类
7 薯芋类
8 野生蔬菜类
05 菌藻类 31
1 菌类
2 藻类
06 水果类及制品 24
1 仁果类
2 核果类
3 浆果类
4 柑橘类
5 热带、亚热带水果
6 瓜果类
07 坚果、种子类 22
1 树坚果
2 种子
08 畜肉类及制品 59
1
2
3
4
5
9 其他
09 禽肉类及制品 15
1
2
3
4 火鸡
9 其他
10 乳类及制品 47
1 液态乳
2 奶粉
3 酸奶
4 奶酪
5 奶油
9 其他
11 蛋类及制品 10
1 鸡蛋
2 鸭蛋
3 鹅蛋
4 鹌鹑蛋
12 鱼虾蟹贝类 44
1
2
3
4
9 其他
13 婴幼儿食品 58
1 婴幼儿配方粉
2 婴幼儿断奶期辅助食品
3 婴幼儿补充食品
14 小吃、甜饼 13
1 小吃
2 蛋糕、甜点
15 速食食品 115
1 快餐食品
2 方便食品
3 休闲食品
16 饮料类 63
1 碳酸饮料
2 果汁及果汁饮料
3 蔬菜汁饮料
4 含乳饮料
5 植物蛋白饮料
6 茶叶及茶饮料
7 固体饮料
8 冰激凌、棒冰类
9 其他
17 含酒精饮料 32
1 发酵酒
2 蒸馏酒
3 露酒(配制酒)
18 糖、果脯和蜜饯、蜂蜜 31
1
2 糖果
3 果脯和蜜饯
4 蜂蜜
19 油脂类 9
1 动物油脂
2 植物油
20 调味品类 33
1 酱油
2
3
4 腐乳
5 咸菜类
6 香辛料
7 盐、味精及其他
21 其他 12 -

数据来源[编辑]

本WIKI数据来自《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》,主要为国家科技部2001年公益基金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(3002010)以及达能营养基金项目(2001)的研究结果。少数数据引用文献发表以及食品标签中的数据。《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》将引用和借鉴的数据在“食物源”一栏中进行了注明,本站参照原注明来源进行整理,转载请勿删除引用来源及《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》等字样,谢谢。

  • UK-FCT:英国食物成分表(2002)
  • USA-FCT:美国食物成分数据库(SR16)
  • Japan-FCT:日本食物成分表(2000)
  • Korea-FCT:韩国食物成分表(2001)
  • ShH-FCT:上海食物成分表(1990)
  • FJ-FCT:福建食物成分表(1991)
  • YN-FCT:云南食物成分表(2003)
  • FNL:食品营养标签

表述方式[编辑]

所有营养素的含量均以100g可食部食物来表达。很多食物具有不可食部分,对于从市场上采集来的食物,分析工作者按照居民通常的加工、烹调和饮食习惯,去掉其中不可食用的部分后,剩余的即为食物的可食用部分。[1]例如需要去骨的肉类、去皮的蔬菜和水果等。“可食部”栏中的数值表示某一食物中可食用部分占食物样品的百分比,用于计算食物可食部分的重量。计算1000g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含量,可用下面的公式:

       X=A*10*(EP/100)

其中

  • X:1000g市售食物中某营养素的含量;
  • A:食物成分表中每100g可食部中该种营养素的含量;
  • EP:食物成分表中可食部比例。

食物的可食部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.它会因运输、贮藏和加工处理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差异。因此,当认为食物实际的可食部比例与表中的数值有较大出入时,可以采用自己实际测定的食物可食部比例计算营养素含量。


参考文献[编辑]

  1. 中国食物成分表(2004)第二册,5

子分类

本分类只有以下子分类。